AI外呼机器人“暴力营销”调查| 深度

《科创板日报》4月25日讯(实习记者 李佳怡 记者 毛明江)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AI外呼机器人滥用乱象后,《科创板日报》记者持续追踪发现,尽管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关停涉事线路、…

《科创板日报》4月25日讯(实习记者 李佳怡 记者 毛明江)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AI外呼机器人滥用乱象后,《科创板日报》记者持续追踪发现,尽管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关停涉事线路、清理违法信息,但这一灰色产业链仍在隐秘运作。记者通过暗访电商平台、采访法律专家及受害者,揭开了AI外呼机器人背后的利益链条。

▍315曝光后AI外呼机器人仍在“疯狂拨号”

《科创板日报》记者在淘宝、小红书等平台搜索“AI外呼系

部分企业甚至表示,能够提供“C端客源拓展”服务。某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通过快手电商平台可以调取3-27日内购买特定商品的用户信息,价格4-5元/条。”据快手2025年数据,其电商月活跃买家达1.43亿,这意味着超1亿用户面临信息泄露风险。

▍技术滥用与监管漏洞催生“暴力营销”

AI外呼机器人乱象的背后,是技术迭代、市场需求与监管滞后交织的复杂生态。

上海交通大学一位AI语音专家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通过AI语音技术的进步和迭代,目前提供AI外呼的公司可以做到,在语音合成上,采用真人录音合成技术,声音逼真度超98%,部分系统支持方言和情绪模拟;在规避监管上,通过虚拟运营商提供的未实名“小号”(如170/171号段)和动态IP技术,规避监管部门的高频呼叫监测;在话术优化上,预设200余个触发关键词,如用户提及“价格”,机器人立即切换促销话术;若用户表露不满,则自动终止通话。

2024年11月,王宁(化名)在某网贷平台申请了一笔5000元贷款。一

▍治理路径:技术、法律与行业自律的协同

法规。若公司存在非法获取信息、过度骚扰、虚假宣传等行为,将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面对AI外呼机器人的灰色产业链日渐成型与泛滥,法律界人士认为,需从技术防控、法律严惩等方面搭建起立体化治理体系。

外呼行为满足单个用户每日仅联系一次的频次要求,然而用户每日接到的营销来电可能涉及多个不同领域企业,这些商业推广行为形成了叠加干扰效应,对其带来了实质性困扰。

AI外呼机器人并非“洪水猛兽”,其合法应用能提升社会效率。但当技术被滥用,就会沦为侵犯隐私、骚扰用户安宁的工具。AI外呼机器人的治理,既是技术问题,更是法律与伦理问题。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法律严惩等方面的协同,才能让AI真正服务于社会,而非沦为骚扰工具。

正如工信部在315晚会后强调的:“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必须露头就打、绝不姑息。”这需要监管部门、企业与用户的共同努力,方能守护数字时代的生活安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