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密集披露期来临,可持续信息披露面临哪些挑战?

如果说2024年是中国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起点之年,那么2025年无疑将是制度建设与市场准备方面更为关键的一年。随着年报季接近尾声,在A股和H股上市的58家中资银行中,超过半数披露了2…

如果说2024年是中国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起点之年,那么2025年无疑将是制度建设与市场准备方面更为关键的一年。随着年报季接近尾声,在A股和H股上市的58家中资银行中,超过半数披露了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在上市银行披露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中,记者发现,披露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但报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亟待提高。目前来看,商业银行遇到的披露难题包括投融资碳排放核算、多头监管和标准不统一、企业配合度低、数据可靠性不足等问题。

在2025上海气候周活动中,商业银行相关领域人士深入探讨了银行在可持续信息披露领域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与会人士重点关注如何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信息披露的内生动力,开展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从而有效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

认知偏差与多头监管的披露挑战

从本质上来说,ESG不应仅仅是获取经济回报的工具,而更应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手段。“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对这一点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特聘专家、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离岸金融研究所所长景建国指出,目前社会对ESG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许多人过于关注ESG带来的经济收益,却忽略了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

由于市场主体对ESG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较为模糊,导致了认知上的偏差,这进一步引发了ESG标准体系的不完善。目前,金融机构及相关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ESG核算与披露标准。景建国称,这种标准的缺失导致不同企业在信息披露时口径不一致,缺乏可比性,进而给投资者的决策以及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和评估带来困难。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在ESG相关操作环节缺乏一套统一且明确的方法,导致市场主体难以准确判断ESG项目的价值和潜在风险,从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尤为突出。”兴业银行总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吴艳阳指出,对于银行而言,要满足不同监管机构的相关规定,对于跨境上市或在境内外不同交易所上市的银行主体,更是面临多种标准、多头监管以及互操作性的问题。

CDP中国资本市场业务主管朱聆也提到,“作为一家中资金融机构,如果是内地和香港两地上市,不仅要满足人民银行的监管披露要求,还要符合金融监管总局的要求,财政部去年11月提出的基本准则也鼓励使用,后续可能还有气候相关的准则,确实存在多种标准和框架需要遵循。”

政策引导并引入第三方力量

今年是“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这一重要契机为银行推进ESG信息披露提供了有力的背景和动力。上海农商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杨贵院指出,要有效解决ESG信息披露问题,必须从国家治理层面给予支持。首先,数字化和智能化同等重要,信息披露对于银行形象的提升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民生评级有着显著影响。信息披露成熟后,银行可以将ESG和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

吴艳阳表示,从政策推动到银行自身实践,必须依靠政策层面的引导,逐步推动从半强制性要求向强制性要求的过渡。

在业内人士看来,ESG披露还需要引入第三方力量。杨贵院指出,中小银行由于资源有限,在碳测算等专业工作方面面临较大压力,成本也较高。对于上市银行而言,借助第三方技术支持进行自愿信息披露,大概率能够实现合规,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监管要求和市场期待。

进一步来看,吴艳阳指出,在银行自身、标准规范以及共建生态圈这三个方面,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信息披露转化为银行的实际价值。仅靠评级荣誉或品牌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因素无法构建长期、可持续的动力。真正的动力需要落实到业务层面,让信息披露能够为银行及其客户创造实际价值。

要解决上述难题,吴艳阳指出,银行需要将相对抽象的非财务信息转化为内部能够识别和理解的授信指标、风险评价定价依据和模型,并最终将其融入相关业务。这一转化过程涉及大量工作,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对于上市银行来说,无论是碳核算、应对多头标准,还是解决长期内生动力等问题,在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时都面临诸多挑战。”

杨贵院表示,在推进气候风险披露工作时,需要妥善处理以下“三对关系”:首先,要平衡“主动披露”与“被动披露”的关系。我国中小银行在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方面仍有待提升,需要逐步提高强制性披露标准的要求。其次,要在“披露内容”与“披露方式”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明确披露的重点内容,也要注重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避免选择性披露或隐瞒信息。最后,要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有机结合。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