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4月28日讯(记者 吴雨其)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在深化改革与开放中持续释放活力,指数化投资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截至2024年,中国全市场ETF规模已突破4万亿元大关,成为全球ETF市场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投资者对被动投资工具的认可度显著提升,更折射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从传统股票宽基到跨资产、跨市场的多元化产品,从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工具到个人财富管理的普惠选择,指数产品的边界不断拓展,其背后是市场参与者对价值创造逻辑的深度探索。
近期,博时基金在上交所召开以“新机遇”“新引擎”为主题的走进上交所活动暨ETF发展研讨会。多位机构人士共同探讨沪市ETF未来发展及投资策略应用,深度思考ETF产品在服务金融强国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ETF规模达4.07万亿,创新药ETF年内收益领先
中国ETF市场的快速发展,是过去十年全球指数化投资浪潮的缩影。
规模来看,截至目前,指数型基金的资产净值合计已达到4.93万亿元,ETF规模达到4.0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0.34万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的崛起成为市场扩容的重要推手。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至2024年四季度,国内指数型债券基金规模从4769亿元飙升至13354亿元,增幅达180%,
业绩方面,财联社记者发现,今年以来多只ETF收益率超过30%。具体来看,创新药类ETF年内表现亮眼,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等收益率均超32%,富国恒生港股通医药保健ETF、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等多只产品收益率超过30%。
此外,多只黄金ETF收益率居前,如工银黄金ETF、华夏黄金ETF、易方达黄金ETF、华安黄金ETF、国泰黄金ETF等,年内收益均超27%。(如下图)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表示,ETF投资将成为投资人联系中国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联系全球经济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
科创板与债券ETF的双向突破
在指数产品的创新版图中,科创板与债券ETF成为两大焦点。科创板自设立以来,始终与科技创新紧密绑定。
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唐屹兵在研讨会上强调:“科创板行业分布契合AI发展趋势,‘硬科技’领域的并购重组有利于促进创新技术的发展。”目前,科创板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高于其他板块,为投资者捕捉“硬科技”红利提供了系统性工具。这类产品的布局逻辑,既是对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响应,也是对长期资本配置需求的精准匹配。
据财联社记者不完整统计,目前科创板ETF共有75只,合计规模达到2435.61亿元,其中,科创50ETF规模最大,达到773.85亿元,科创板50ETF规模为603.45亿元,科创芯片ETF、科创ETF等产品规模均超过百亿元。
另一方面,债券ETF的爆发式增长则凸显了市场对稳健收益的追求。2023年以来,债券指数化投资进入“大时代”,博时基金固定收益投资二部基金经理张磊指出,指数债基规模增幅超过180%,反映出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对流动性管理、风险分散的强烈需求。
转型为当下重点,ETF面临五大痛点
规模的跃升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生态的演进。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在近期研讨会上指出,当前ETF投资的核心痛点已从“单一资产收益波动”转向“多元化配置效率”。
江向阳提到,投资人现阶段ETF投资的主要痛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产不多元。单一资产的收益降低,波动加大,须进行股、债、商品、REITs、比特币等多元化的资产体系以分散风险;
二是研究不深入。股、债、商品定价逻辑各异,投资人亟需对单类资产的深度研究并形成对应的投资策略;
三是配置难度大。资产多元配置,需个性化的财富管理综合解决方案;
四是运营不高效。投资人多资产投资亟需更加及时、专业和全面的知识陪伴,更加方便、快捷的资产配置场景和模式;
五是生态不完善。券商、基金公司、指数公司、媒体、各类投资者需形成相互赋能、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指数产品的竞争已从单一的产品布局转向生态能力的比拼。江向阳提出,打造下一代“ETF价值赋能体系”需聚焦五大方向:资产多元化、研究深度化、服务投顾化、运营体系化、生态可持续化。
其中,在资产多元化方面,基金公司应形成“多资产、全谱系、低相关”的资产体系。而研究深度化是核心支撑。基金公司应成立专门的ETF资产研究团队,按周度、月度输出资产报告,帮助投资者理解不同资产的定价逻辑。团队需结合宏观经济、地缘政治与技术创新等多重变量,形成独立的分析框架。
服务能力的升级同样关键,从“产品销售”向“资产配置服务”转型,通过内部模拟盘大赛提升投顾团队的专业能力,并为机构与个人投资者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在运营层面,公司借助数智化技术搭建市场监测系统,实时捕捉热点事件,并多样化的活动强化投资者教育。
中国指数产品市场的演进,本质是资本市场成熟度的缩影。从规模扩张到生态构建,从工具创新到服务升级,这一过程既需要市场参与者的前瞻布局,也离不开监管环境的持续优化。未来,随着ESG、智能投顾、跨境互联等领域的深化,指数产品或将进一步打破资产类别与地域的边界,成为连接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关键纽带。
在生态可持续化方面,也应持续进行产品创新,加大ETF布局,持续提升ETF流动性。通过对财富管理链条上下游伙伴的赋能,提升生态整体的质量,形成以投资者价值创造、和实体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为源泉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生态。
正如江向阳所言:“ETF投资将成为投资人联系中国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联系全球经济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在这一趋势下,唯有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持续完善产品、服务与生态,方能真正实现“价值创造”的长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