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伟巴斯特:车顶系统 “内卷” 战,智能化与电动化如何破局?

[汽车之家 行业] 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伟巴斯特集团高层与媒体对话,就当下汽车行业变革、企业重组进展、中国区战略举措以及创新成果等关键议题作出详尽阐述。 在全球汽车行业遭遇“百…

[汽车之家 行业] 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伟巴斯特集团高层与媒体对话,就当下汽车行业变革、企业重组进展、中国区战略举措以及创新成果等关键议题作出详尽阐述。

在全球汽车行业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 伟巴斯特集团董事会成员兼首席技术官Marcel Bartling强调伟巴斯特早已提前布局,在创新技术研发及洞察市场需求方面持续发力,尤其自2016年起便投身电动化领域,优化全球产能与运营效率以提升竞争力。

伟巴斯特中国区总裁张丽华提及,伟巴斯特通过前瞻性研究与产品创新,不断贴近本地市场需求,一系列未雨绸缪之举彰显其在行业动荡中力求稳健发展的决心。

谈及集团重组,伟巴斯特集团全球董事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博瀚明确指出重组旨在未来三年内提升公司效能、优化成本与服务,聚焦先进技术开发与市场需求满足,伟巴斯特意在通过优化产品组合与创新推动增长。

在产品创新方面,伟巴斯特在本次上海车展上打造的未来智能座舱极具看点。该座舱展现出伟巴斯特在电动化、智能化、舒适化和低碳化方面的创新成果。这款座舱不仅采用了充满优雅质感的全织物外观折叠车顶设计,在开启时能营造出类似敞篷的体验,而且还在车顶集成了车顶影院系统可以带来独特的愉悦驾乘享受。座舱还搭载了伟巴斯特高效的新一代高压电加热器和可靠的动力电池。不仅如此,这款座舱还能演示未来车顶系统的一系列创新技术和应用场景,如智能玻璃车顶解决方案、集成自动驾驶传感器的智能车顶、车顶影院系统等。

比如,伟巴斯特推出了一款专为电动汽车(BEV)量身打造的新型概念车顶。这款车顶兼具固定透明车顶的通透特性与大尺寸可开启功能,可以营造愉悦舒适的驾乘体验。其创新设计无需常规横梁支撑,可实现全景通透视野。凭借其特殊设计的机械组与精简部件,车顶系统整体造型更紧凑更薄,为车企在车辆底部区域布局动力电池释放出更多安装空间。

伟巴斯特将全景显示屏集成到车顶系统,匠心打造舒适愉悦的驾乘新体验。这项专门开发的技术可通过一套机械装置,让屏幕从车顶缓缓伸展至车内后排区域。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宝马 7 系车型。

聚焦中国市场,伟巴斯特以“质量、创新、速度、成本”四大核心要素为抓手,在优化组织架构提升效率的同时,针对中国市场特性推出创新车顶产品,实现产品紧凑化、低成本化设计与快速落地,一系列举措精准契合中国市场快节奏、高要求的发展脉搏。

以下为对话实录(精简):

Marcel Bartling:伟巴斯特这边已经在很早之前做相应准备,去适应当前的一些变化。伟巴斯特在市场方面有很好的洞见能力,我们也看到了行业的趋势。伟巴斯特首先在开发创新技术方面不断发力,另外伟巴斯特别重视贴近客户需求。2016年伟巴斯特就已经开展电动化相关领域投入,开发电动化的产品。另外车顶系统方面,我们也已经在针对电动车开发相应的产品。伟巴斯特目前在适应这些变化,伟巴斯特在全球有非常广的布局,还有非常好的产能,现在我们也在做相应的优化来提高运营效率和效能,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张丽华:我们在各种产品的创新,我们也做了很多前瞻性研究,所以从我们的产品,整个全球的布局,我们要做一些优化,然后再让我们产品更加贴近本地市场的需求,伟巴斯特这几年一直在推动这个。我们认为我们做好了准备,同时,我们也会持续跟着市场的动态变化,持续做好应该做的事情。

重组进展,以及期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样的?

博瀚:伟巴斯特集团总部重组去年就已经开始,计划在未来三年来完成。伟巴斯特在重组过程当中,我们会提升公司的效能,进行成本和服务方面的优化来适应市场的一些变化,公司在先进技术领域方面也会得到提升。我们重组目标是开发所有对的产品,让这些产品及时的上市,让公司未来实现增长。在重组的过程当中有新的市场需求,我们这边会致力于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主要通过产品组合方面的优化和创新,像伟巴斯特在车顶系统产品方面,我们目前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公司。我们在优化运营以及降低成本,以及优化公司的流程。

张丽华:我补充一点,刚刚博瀚讲,我们重组计划总体来讲是持续三年,通过重组计划让伟巴斯特不管是现金流方面,包括其他产品创新方面,能够保持在更强,能够回到我们原来市场上规划的时刻。现在这个计划在有序的开展,这也是博瀚加入伟巴斯特的任务。我们也相信通过这次转型,其实我们是叫转型计划,伟巴斯特从产品创新,我们持续关注到产品方面,尤其是我们传统核心的产品天窗(车顶系统),在这个核心产品上持续创新。同时在电池包,也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线,我们也会持续进行优化拓展。通过这次转型计划,能够以更好的产品表现,持续让伟巴斯特在汽车市场有更好的发展(长期来讲)。

张丽华:整个市场的高度竞争,应该有好几年了,应该至少有三年了。伟巴斯特深耕中国有二十多年发展历史,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某种角度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机会。如果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们能够适应和有效应对,相信在未来,我们的发展肯定会得到突破。我们前两年就开始宣贯深耕中国战略,23年、24年,今年我们重新把深耕战略聚焦中国,我们完全聚焦于本地市场的需求。从我们组织架构来讲,我们在组织方面做了一些优化,我们把组织架构变得运营效率更高,分工更加明确,减少内部分工效率低下的措施,能够让我们组织变得更加高效,这是从组织角度来讲。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不管是作为外资企业,还是作为中国企业,只要能做好四个方面的举措都能够成功。

1、质量。尤其我们做汽车产品,质量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质量我们一定要保持。

2、创新。创新也是伟巴斯特传统的优势,我们持续核心产品创新。

3、速度。尤其在当下中国市场,响应速度,不管是产品落地速度,包括满足客户需求,我们希望能够在最短时间,包括现在很多客户也把整车开发时间在缩短。从原来3年变成2年,现在变成1年,有的可能不到1年,我们在不断改进速度,如何能够更快的把产品从有想法到最终落地。

4、成本。成本毫无疑问是有压力,但是我们必须要把成本给控制好。从产品成本方面,我们都做了很多工作,希望通过这几个方面的优化,我们认为正在正确的道路上。

斯特在创新方面有没有一些什么案例可以讲一下?

张丽华:让我们公司变得更加有竞争力,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伟巴斯特在全球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这两年我们越来越多得到德国总部授权(支持),让中国团队独立担当起为中国市场需要的创新产品设计。我们在过去两年已经针对中国市场特有产品需求,以中国团队为主,至少创新了三款不同车顶产品。聚焦在什么地方?尤其是应用在电动车,产品更加紧凑,从尺寸来讲产品设计的更加紧凑;从成本上来讲,我们聚焦低成本产品创新;从组织机构响应速度,包括内部也做了很多流程优化,能够减少原来很多按部就班的开发过程,在不影响产品品质的前提之下,包括内部组织创新优化,也是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适应中国市场的需要。

博瀚:中国市场目前很多电动车的车顶还是不可以开启的,伟巴斯特正在中国市场大力推广,专门为电动车开发的可以开启的全景天窗车顶,这是关于电动车车顶方面。在智能化方面,伟巴斯特车顶可以把自动驾驶很多传感器都集成到车顶,来赋能自动驾驶。比如雷达、激光雷达,还有摄像头等等。此外,我们还可以集成高压水气清洁系统,把这些功能都集中到车顶。车内空间现在对驾乘来讲越来越重要,它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空间。我们这边可以赋予它更多娱乐方面的功能,比如车顶影院系统。我们这个车顶影院点击开始就会从车顶缓缓延伸到座舱的后排,进入到观影的模式,这个屏幕是全景的屏幕,有非常好的观影效果,后排乘客可以通过车顶影院系统观看网络上的视频或者电影。车顶还可以集成Wifi和5G天线功能,其实车顶可以集成非常多的功能。此外,还有音响系统、氛围灯光系统都可以集成在车顶,它可以感知情绪,像智能车顶集成氛围灯技术,它可以呈现非常绚丽多彩的氛围场景。

中国整车厂非常的了解用户,深度的了解市场,伟巴斯特也深度了解我们的客户。伟巴斯特在全球有非常好的布局,在欧洲和中国区,我们都有成熟的供应链。这些供应链非常稳定,而且具有很高的灵活度。伟巴斯特通过供应链与运营系统,可以保证非常高的质量交付标准。伟巴斯特在全球布局方面,不仅车顶天窗系统,还有电动化。电动化方面主要是加热器和动力电池,这些所有产品都可以进行高质量的交付。

张丽华:在电动化方面,不仅我们针对中国品牌客户,也包括合资品牌客户。像车顶系统,我们的车顶会设计得更加紧凑。在电动化方面,我们这边有高压电加热器,目前产品都已经进入量产。

我们知道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包括低碳化和舒适性,伟巴斯特在这些基础方面都有产品应对汽车产业趋势或者需求。比如从车顶角度来讲,我们把天窗做得更加紧凑。更加紧凑,分量更加轻,提供更多功能,比如像车顶影院系统,包括氛围灯,要么使使用者使用更便捷,要么给到感受更加愉悦,能够提供更多舒适性的感受。伟巴斯特的产品,尤其是天窗产品,能够提供愉悦的驾乘体验。伟巴斯特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只是有这个想法。在热管理系统,伟巴斯特也有几十年的经验积累。从原来传统燃油加热器,到现在电加热器,都是跟着市场需求,比如快速响应高效。我们加热器既有400伏,又有800伏,能满足不同汽车的需求,电池包也是一样,现在全球有4个国家有电池包,既有纯电,又有混合动力电池,这些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能够给到客户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伟巴斯特对于新能源趋势路线是怎么样的预判?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张丽华:实际上整个中国充电设施状态与欧洲北美有很大的不一样,中国有非常完善(完备)的充电设备。同时还有像PHEV、混合动力,这几个技术路线在中国都存在,而且发展的都还是不错。欧洲和北美现在充电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所以纯电方面的发展在欧洲北美目前相对比较缓慢一点,整体有使用上的不便利,充电设施不像中国这儿便利。混合动力在国外相对来讲使用比较多一点,它在城市规划方面,可以用电的驾驶模式,长距离还有油,所以混合动力在欧洲客户,现在我们也看到比较多的一种打算。在各个国家不同的发展,可能与充电设施有比较大的直接关系。从全球发展来讲,电动车还是会增长起来,这是整体的判断方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